找到相关内容58篇,用时7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灵语录/修行篇

    当动以养身,心当静以养性。  ◎修行从无常观起,而后入无我。  ◎观身变化,知生命无常;观心运作,知念头生灭;观境变迁,知万物消长。  ◎知道无常,故不贪;知道无我,故不嗔;知道如幻,故不痴。  ...,因迷执我。  ◎有我则愚起,无我则智生。  ◎无人跟谁比,无我比什么。  ◎无我真清净,有我真麻烦。  ◎真我是无我,真心是无心。  ◎如何做到一切无我?观察此身、心、,皆是无常变迁。  ◎明白...

    释达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5063699.html
  • 试论禅宗的智慧与审美观

    ,在“妙悟”,则已经是与、心灵世界的相通。“神思”与“妙悟”之间,至为关键的区别当然就是其中无数的“外”(“悬置”、“加括号”)的应运而生。味外旨、形上神、淡远韵、无我……这一切都是由于既...化,寻斯以往,则是非自泯,而性命致自穷”(《庄子·齐物论》),而且是“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大宗师》)。到了郭象,中国美学的内在世界开始发生微妙的转换,在郭象看来,庄子固然提出了“泰初...

    慧静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1167830.html
  •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为人所受性,并非无为空虚,而佛家性为实体,但诸法性空,这与儒家恰好相反。陈来认为,“在‘本体’和‘工夫’方面,心学主要是‘形式地’吸取了佛教的思想。但在境界上,心学对佛教无著无我作了‘实质’的...同一更多的是对境界的强调,境界的一致可以消融三教本体依据的分歧。对于希望达到的境界,焦竑说,   是“无我无作无受”也,是“不动”“第一义”也,乃孔门“空空”宗也,乃子思“未发之中”“无声无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40985336.html
  • 唯象是瞻: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思维方式的文化解读

    无我”与如来藏佛性表现的“有无”这两者的互动,看成是藏传佛教哲学的特质,“有无”的融合应是藏传佛教思想精神的核心。[9]   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当中所倡导的“有无合一”精神境界便成为藏族传统...,所操持的不是无可无不可的理念态度,一切都强调得清晰可见,不许有含混,意的表述虽常以隐喻、象征法而表出,但最终都会指向一个确定目标——“观象调心”。这境便是基于认知的“写”,它是依据于“理”的...

    纵瑞彬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1191552.html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二)

    到底什么是我呢?于是生中云何为我?所以声闻众是这样子去思维了:在树下、在岩边,或者到尸陀林来思维,什么是我呢?就这样思维,证悟无我的时候,证得人无我,就可以证得罗汉果位。你看这个巧妙不巧妙。 ...世间尊。对世间根劣的众生说《阿含经》。 《阿含经》着重就在说无我的方面,哪里是我呢?找找看哪里是我?既然没有我,这个虚妄的我的执着,是建立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位就是这么快...

    传喜法师

    |普门品|观世音|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0/15210130889.html
  • 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

    、心灵世界的相通。“神思”与“妙悟”之间,至为关键的区别当然就是其中无数的“外”(“悬置”、“加括号”)的应运而生。味外旨、形上神、淡远韵、无我……这一切都是由于既超越外在世界又超越内在...,寻斯以往,则是非自泯,而性命致自穷”(《庄子·齐物论》),而且是“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大宗师》)。到了郭象,中国美学的内在世界开始发生微妙的转换,在郭象看来,庄子固然提出了“泰初有无无...

    潘知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0040710.html
  • 茶禅论

    ,无论是北宗的“渐悟”,还是南宗的“顿悟”,皆以“寂”为心境,以“妙悟”为基本方式。“妙悟”者,悟高妙也,故能“无法不缘,无不察”,达到“妙万物”的高妙境界。   禅是一朵花,禅是一片云,禅是一...心与茶禅,皆以平和诚笃为共同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茶禅一味”乃是由于品茶人和参禅者内在的省心要求与外在的文化品味的一致性必然。  三则“茶禅一味”,将中国茶文化的文化意蕴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

    蔡镇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1440807.html
  • 禅门境界论

    维是把境界当作通篇的纲纪来设立的。他在标举“境界”二字之后,接着就“人惟于静中得”的“无我”与“由动静时得”的“有我”等范畴展开讨论,将诗词创作的艺术意境作了出色的评述。在王国维对境界的...境地这一含义。佛教中的“境界”(Vi?aya)一词,本来具有自家能力所达到的某种境地的含义,在般若(praj?ā)的五种含义[1]中,“境界般若”指般若所缘的一切诸法,由于般若是能缘智,诸法是所缘...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4841566.html
  •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四)

    无我,可称为比丘矣。  一八二、若能断诸着,无有不安心,心中能寂静,是寂者大乐。  注:人人若能对于世间诸法,不生执着心,心中安静,无不安念,则此人已能寂静,是寂者人,有大乐生活。  一八三...六四、涅盘不可说,应欢喜系心,不被爱所缚,是名超越爱。  注:涅盘,乃绝对不可说境界,唯自亲证,乃能得知,故事先应当对涅盘有欢乐心,必专诚系念涅盘。又不为爱欲所缚,如是则为超越于爱欲,在爱欲...

    皇波折罗禅那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2842090.html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序

    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净土德,则离真净土远矣!   ★59 问: 如何是戒  答: 戒者,戒你心不妄动而易于入定也,故最要紧的是心戒。心不为境界所动,于一切,无染、无著是一切戒的根本。再由不动的妙心起饶益众生的大悲方便,处处摄受利济,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  ★60 问: 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的一种方便呢   答: ...

    元音老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642346.html